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顧客需求(customer needs)與新科技(new technology)孰重?

常看筆者網站的讀者必定知道「顧客需求」(customer needs)是筆者認為的行銷(marketing)的中心,沒有需求(needs)就不會有市場以及產業的誕生(這也是李維特Levitt教授對行銷的看法)。所有產業與市場的出現以及殞落(rise and fall)都是因為需求的因素。然而,有一種說法:人的需求可以被引導(induced)以及激發的(stimulated),否則新科技何來?新產品(new product)何來?

舉微軟VISTA為例子(純從行銷觀點論述),看官們可以看到微軟的VISTA系統的誕生,這是屬於顧客需求或是新科技?或是它是市場上廠商之間的默契?僅站在廠商獲利的角度?就筆者的需求(needs)而言,VISTA系統與XP對我提供的利益點(benefit)差別並不大,我必須再去重新適應VISTA新的介面以及它因為龐大容量(6.7G以上,XP只需要幾百Mbye)所帶來的緩慢速度。然而我相信必定有所謂的早期適用者(early adapters)或說遊戲玩家(game players)對於VISTA系統必定有所偏好。若這是VISTA的案例,對於筆者,我是被「綁架」(kidnapped)的,因為市場上沒有其他商品,幾乎都是同一規格的;對於某些使用者,或許是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我想不多)。那麼,這樣的產品是站在什麼角度思考而推出的呢?就筆者使用經驗而言,是廠商利益(manufacturing interests)。所以在這個軟體產業,特別是OS(Operating System)產業,仍較以新科技掛帥。

從以上的例子可知道,有些產業仍是站在科技領導(technology-led),而非顧客需求。那麼到底怎麼回事呢?

筆者還是認為:行銷「以顧客為中心」(customer-centered)。以時間的縱軸將產業的演變攤開看來,讀者就可以知道:這是產業的演變角度上的不同所導致(industrial evolution)。大凡在一個產業剛開始或說進入高峰期階段,會有一段「行銷黑暗期」,顧客對於新產品會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或說認知被教育的階段;而當產業進入成熟期(mature stage)或說後成長期(late growth stage)的時候,顧客需求會漸漸多元化(diversified),而這時候顧客的力量(customer power)會凌駕於廠商力量(manufacturer power),而逼迫產業進行改變,有更多的產品會出現站在不同區隔市場(segment)去滿足不同的客戶,成熟期間的產業才是顧客權益最享受的期間(stages),試圖去滿足不同客戶的廠商也會因而獲利,死守著技術領先與製造領先(也就是單一產品)就會黯然退場。這就是產業演變的現象(phenomenon)。而一個產業從開始到成熟期可能只要一個晚上(night)就結束,如蛋塔,也可能要幾世紀(如石油產業)還在延續。所以,死守著以一個產品打盡全天下論調的廠商可能要祈求產業進步的慢一點,最好停滯不前,如同現在台灣的石油產業以及蛻變中的鐵路產業。

唸過行銷學的讀者必定唸過「產品生命週期」(PLC: product life cycle)。產品生命週期是行銷學上很基本卻也很關鍵(critical)的觀念。就這一個議題(issue)而言,筆者先暫以PLC的基本概念來說明,不知這樣的切入點,讀者可以接受嗎?(有機會再另闢專題談PLC)

創新學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著作「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就提及:創新者需要在科技(technology)與顧客需求(needs)之間做如何的取捨(trade-offs)才能獲致新產品的成功,新產業的興起?管理學者Andrew B. Hargadon在描述愛迪生(Adison)(註:其實Adison是一個企業家喔!在當時發明比他先進的發明家都已經…)發明電燈泡的歷史事件(historical process analysis)中也清楚描述到創新過程中在技術與需求之間的取捨是多麼的辛苦,才換來現在的人類使用電燈泡(electric lamp)的方便與產業演進。

做消費品的行銷人都知道:現今新產品的上市(new product)失敗率可能超過九成。在一個新技術尚未被消費者所熟知的產品(特別在產品的導入期),當務之急就是去找到對的目標消費群(target),換言之,就是早期使用者(early users),讓他們的使用經驗為你說話(word-of-mouth)。若是您遍找不到這一小群人(cluster),那您可能要「嚴肅」的思考你這個技術(technology)的可行性。若您的產品在導入期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而幸運成功,就要拉大視野去看整個產業的演進,快快讓產業進入成長、成熟期。這在所有的產業屢見不鮮,歷史會說話(history speaks itsel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