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註) 本案例面對的是許多面臨國際化競爭廠商的抉擇 特別是變化快速的高科技廠商 在國際化的同時 企業是要採取被併購納入國際大集團的生產體系中享受安穩的訂單 或是自創品牌 走自己的路? 這沒有對的答案 端賴企業主的抉擇以及企圖心
咨柏品牌觀點
為了漢奇公司長期的發展,趙董事長應該「勇敢」選擇WEL基金作為合作的夥伴。選擇夥伴也代表選擇了公司未來的命運。原因如下:
1. ITC:選擇ITC等於選擇進入紅海,一個永無止境的價格競爭。所謂「安穩」,我想並不盡然
ITC集團把漢奇公司當成集團垂直整合中製造的一環,是集團中低附加價值的定位。也就是
說,隨著產業的演變,ITC集團會不斷的把漢奇公司生產線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去追求最低
成本,直到整個產業結束。漢奇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並無產生「附加價值」(added-value),只
不過將現有的製造技術以及生產線不斷的作「殘值的運用」。ITC不想也不願意投資漢奇公
司的未來(含製造技術、研發技術、人力…等)。從ITC集團的角度言,一旦漢奇製造能力不符
合最低成本的時候,隨時都可能被結束,這樣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安穩」。
2. WEL基金:選擇WEL基金就等於選擇了藍海,一個眼前較困難,但卻看得到未來的策略。
WEL基金對於漢奇公司採取的觀點與ITC公司截然不同:WEL基金對於漢奇公司的製造能力
WEL基金對於漢奇公司採取的觀點與ITC公司截然不同:WEL基金對於漢奇公司的製造能力
以及人力資源抱持高的評價,認為唯一可惜的就是沒有資金,投資新的技術、研發,讓這家
公司再升級。這樣的心態與ITC是完全不同的。所以WEL基金採取現金入股的手法,且承諾
讓漢奇公司未來仍有主導權,希望他們能引進新技術,自我再升級。這些舉動都是對於漢奇
公司過去成績的肯定,而且對於未來有期許的做法。或許短期間會有所謂的陣痛期,特別在
升級、引入新技術的當下,需要奮力一搏,但是卻有藍海的無限可能,是長期的做法,企業
經營正確的方向。
本案例具體反應出了台灣產業面的現實:做研發品牌或維持做OEM?這是兩種不同的策略,當然結果也不同。OEM策略與自我研發、品牌策略各有優缺點及宿命:
1. OEM 策略
▲ 以量制價,微薄的毛利
▲ 忍受生產線不斷轉移到最低成本的第三世界國家,直到整個產業結束,再重新尋找新的產業,繼續做OEM生產
▲ 追求生產效率、低成本
▲ 產業的被動者
▲ 紅海策略,永無止境的價格競爭
1. OEM 策略
▲ 以量制價,微薄的毛利
▲ 忍受生產線不斷轉移到最低成本的第三世界國家,直到整個產業結束,再重新尋找新的產業,繼續做OEM生產
▲ 追求生產效率、低成本
▲ 產業的被動者
▲ 紅海策略,永無止境的價格競爭
2. 品牌策略
▲ 必須忍受短期陣痛,不斷堅持投資新技術
▲ 長期而言,可以建立技術門檻,創造高附加價值,享受高毛利,還可主動創造產業的生命
▲ 追求創新、技術、附加價值
▲ 產業的主動者
▲ 藍海策略,可創造無限的未來
台灣企業過去習慣OEM策略,隨著產業的演變,部分台商仍選擇到大陸延續過去擅長的製造能力,安於成為產業價值鏈的製造端,賺取低毛利,自我價值並無提升;然而,長期而言,企業本身必須升級,以研發創新、創造自我品牌為期許,並創造高附加價值,才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 必須忍受短期陣痛,不斷堅持投資新技術
▲ 長期而言,可以建立技術門檻,創造高附加價值,享受高毛利,還可主動創造產業的生命
▲ 追求創新、技術、附加價值
▲ 產業的主動者
▲ 藍海策略,可創造無限的未來
台灣企業過去習慣OEM策略,隨著產業的演變,部分台商仍選擇到大陸延續過去擅長的製造能力,安於成為產業價值鏈的製造端,賺取低毛利,自我價值並無提升;然而,長期而言,企業本身必須升級,以研發創新、創造自我品牌為期許,並創造高附加價值,才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