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轉貼)10大設計強校 台灣佔6所

(註解: 設計上都是全球之冠了,商管領域還要多多加油,才能讓品牌走得更遠,更深! 品牌也不只在製造業喔!台灣未來品牌的趨勢在服務觀光業. 這幾年看來,台灣的製造業都想做品牌,但是都不想拿出錢花在品牌上,如何能成事呢?) what a pity!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設計能量再獲國際肯定!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公布設計概念類年度排行榜,在亞太區前十大設計學校中,台灣有六所大學上榜,較去年提高兩校。台灣科技大學更拔得頭籌,蟬聯第一,登上設計學校之冠,實踐大學、台北科技大學也分居第三與第四名。

台科大蟬聯第一

紅點是國際四大設計獎之一,分為產品、傳達、概念等三設計獎項;設計概念獎鼓勵設計師狂飆創意,今年共五十七國、逾三千六百件作品參賽,全球僅二百六十三件獲獎,台灣就有四十八件。台科大學生更勇奪全球第一的「紅點之星」。

紅點官方近日也公布設計概念排行榜,依據近五年成績,統計出國際最具設計創新力的公司、學府與工作室,台灣的光寶科技勇奪亞軍。

在亞太區前十大設計學校中,則由台科大勇奪第一,其他設計名校排名也明顯進步,實踐大學去年第五名、今年一舉搶上前三名。北科大去年第八名,今年則衝上第四名,擠下韓國三星藝術設計學院。成功大學、雲林科大、大同大學也搶進前十名。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說,國內設計產業界今年已獲三百一十個國際四大產品設計獎,刷新歷年紀錄。

年輕學生發揮設計能量,下一步該如何「點石成金」?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則表示,北科大校友今年合作成立「北科創新開發公司」,就是希望校內研發或設計作品能實際被使用。

姚立德表示,北科大設計學院課程中,學生不僅要能設計,還要能評估材料、製程、商品化可能等過程,讓設計作品落實。

實踐大學副校長官政能則認為,「人才、頭腦更是重點」,企業若能看中值得培育的設計人才,即使不是用現成概念商品化,未來也能打造出好的設計產品。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轉貼)宏達電品牌價值遽減250億元

受到全球消費性電子業從PC轉向行動通訊、行動通訊品牌又高度集中在蘋果、三星的衝擊下,宏達電今年品牌價值為27.53億美元,較去年降低超過兩成、相當於減少新台幣250億元,但宏達電仍蟬聯台灣20大品牌價值冠軍,並大幅領先第2、3名的宏碁、華碩,只是今年恐怕無緣再躋身全球百大品牌之列。

負責鑑價的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表示,今年8成入圍20大的台灣企業,其品牌價值出現正成長,但是蟬聯台灣20大國際品牌價值冠軍的宏達電,受到營收、銷售量、EPS、全球市佔率、股價同步下滑影響,今年品牌價值滑落至27.53億美元、比去年大幅降低23%,品牌價值也減少8.52億美元、相當於減少新台幣250億元,即使如此,宏達電品牌價值仍大幅領先亞軍宏碁近65%。

宏達電研發與營運總經理劉慶東在致詞時表示,宏達電一直以來致力於建立獨特價值,尤其致力於創新及在尖端技術上培育人才,與投資最好的儀器、實驗室、環境,並投資上千億元建廠房、買設備,在台灣扎根,讓全世界看到宏達電與台灣。

面對近來宏達電陷入因新款WP8手機與諾基亞WP8旗艦機種Lumia 920外觀過於近似,外界謠傳,諾基亞甚至擬對宏達電提告的風波。面對外界說法,劉慶東表示,宏達電X8、S8與諾基亞的產品外觀完全不同,他並引述微軟執行長鮑默爾的評語,摸過宏達電X8、S8的人都說這是最好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台灣20大品牌前三名的宏達電、宏碁、華碩來看,即便排名與去年相比沒有改變,然而全球電子產業板塊由PC轉向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應用,偏偏行動應用又高度集中在蘋果與三星,導致宏達電、宏碁營運績效降低,不僅宏達電品牌價值較去年大減超過兩成、宏碁也降低超過13%,僅有華碩品牌價值較去年微幅增加1.5%。

另外,去年宏達電以品牌價值36.05億美元,首度擠入全球百大品牌中的第98名,以最近3年全球百大品牌價值門檻一年比一年高、宏達電品牌價值卻出現下滑來看,宏達電今年應該無緣再入榜。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重讀Kotler教授的【行銷是甚麼】一書

拿起之前筆者買的一本書:Kotler教授的【行銷是甚麼】(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 80 concept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now,商周出版)。這本書是寫給實務界人士看的書,或是想要學習行銷技巧的經理人。然而,事實上對於筆者這樣的讀者,每次都讓我有不同的領悟與驚喜。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就像是大姥姥逛大觀園一般,內行看門道,外行也可以看看熱鬧。這本書讓我又有一種溫故且知新的經驗,不但適合初學者,也適合資深行銷人看。

應證了筆者所言不假,其實也是Kotler在這本書第32頁所說的:『好消息是行銷只要一天就可以學會,但是壞消息是可能要一輩子才能專精』。筆者非常同意,到現在我都覺得行銷是日新月異,這門學問太活了,不管實務或是學術。唯有認同行銷這件事是一個專業(profession)才有正確的心態面對這門學問,才會虛心的去學習行銷這門學問。

Kotler教授認為行銷人員(marketer)與業務人員(sales people)一定要有所區隔。行銷人員的工作就是找出機會,開發行銷計畫、規劃行銷的溝通,讓業務員的銷售更為容易;而好的業務員須要有無懈可擊的人際技巧。我想是的。真正執行所謂的行銷的公司是將行銷與業務分開的。行銷不只是業務,而是站在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一個橋樑,是廣泛牽涉到除了業務、採購、研發、製造甚至物流(logistics)的一個機制。所以在以品牌為核心的公司,品牌經理(brand manager)就像一個總經理(GM)的培育訓練一般,把品牌經理當成專業的經理人像總經理(GM)般的培育。這與台灣將行銷人員當成a.業務人員的美工 b.美美的DM 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台灣行銷與世界級水準的差異。嚴格看來,差異還蠻大的。

Kotler教授還認為現今絕大多數的執行長都不懂行銷(marketing)與販售(selling)的差異點。他們以為:行銷就是包含電視廣告與推廣業務。但是他們不知道90%以上的行銷工作都在播出電視廣告(或行銷溝通)以及推廣業務之前就做完了。這樣的說法是否讓讀者有一個熟悉的畫面:太多公司認為行銷就是把產品賣出去加上適當的廣告。這樣的想法剛好與筆者認為的行銷相反。就像Kotler教授所說的90%以上的行銷工作在產品販售之前就完成了。讀者可以想想你們公司是否剛好相反?大多數的公司都是先有產品,然後再去想辦法,用所有的辦法賣出去。在Kotler教授的眼中,就算沒做行銷,因為把前面90%的事情都省略了,就只剩下做做美工或是降價,促銷補切罷了!這是業務動作,非行銷!

Kotler教授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現在的行銷在企業內部遭到邊緣化(marginalized),降格成為與廣告公司以及媒體公司聯繫的部門而已。而且品牌經理決定的策略都變成財務、策略、採購、會計、logistics、生產意見的大拼盤,既不完整,也缺乏創意。筆者認為做為一個品牌經理在專業上要有所堅持,而不是不得罪的將各個部門的意見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四不像的大拼盤。這樣不叫行銷策略,也不叫做善於溝通,到頭來,你只會在公司內部失去專業與各部門對你的尊重,因為你只是做個大拼盤而已(美其名叫做企業整合)。可見美國實務遇到的問題與台灣有些類似,只是台灣更嚴重。

溫故而知新,這是筆者看Kotler教授的感想。雖然是基本觀念書,卻在每次的閱讀給筆者帶來不同的反思,我想凡事若都能回到基本點最初衷去看(return to the basics),或是是最真的、最寶貴的,是不?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當代行銷大師:李維特(Theodore Levitt)

這是Theodore Levitt教授的身影
行銷「傳教士」希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於2006年過世,享年81歲。在他數十年的著述過程中,不斷敦促企業高階主管把顧客放到一切作為的中心,把行銷當做策略的核心。以下特別摘錄他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的六篇文章,反映他畢生窮究的一些真知灼見。

儘管許多人認為管理是一門科學,經驗豐富的企業高階主管卻知道,策略性決策和戰術,相當程度取決於當時的情境。沒有人比希奧多.李維特(1925~2006年)更清楚這一點。

李維特被譽為現代行銷的創建者,這位哈佛商學院教授竭力運用所知服務企業人士。他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一系列極富創見、令人讚賞的文章,激發讀者重新檢討他們對於重要議題的既定想法,以加強滿足顧客的需求。李維特擅長綜合歸納、鼓動人心,提出令讀者驚訝的觀念,卻也鼓勵讀者發揮更多創意,運用智慧,思考企業活動。

當年他發表文章時,企業遠不如今天這般受人尊敬,他卻不像許多知識分子那樣,輕易鄙夷經理人和消費者。1985年到1989年,李維特擔任《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同樣採取這種務實的做法。他也是《哈佛商業評論》最有智慧、作風最平實的編輯之一,他明瞭這本雜誌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巧妙複雜的詮釋、轉化,為那些沒耐性、時間有限的讀者釐清作者原始的想法,儘管那些想法甚至有時候還尚嫌粗糙。

這篇向他致敬的專題,從李維特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眾多深具影響力的文章中,精選六篇文摘,讓我們一窺商業大師的偉大心靈:
1. 行銷短視症(Marketing Myopia):台灣很多OEM公司其實都在這裡徘徊不去
2. 成交之後呢....(After the sale is over)
3. 凡事差異化 才能成功行銷
4. 當服務業變生產線
5. 市場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
6. 光有創意還不夠

這是英文版
另外在這位大師2006去世的時候,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做過一個專輯,介紹他具有影響力的專文,請參考哈佛商業評論2006年10月份)
http://www.hbrtaiwan.com/Article/article_content.aspx?aid=AR0000045
http://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045.html

上述對這位真正的行銷大師簡介,若讀者(我想會是研究生居多)想更進一步了解,除了英文書很多之外,台灣還出了一本中文版:引爆行銷想像力(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遠流出版,如下連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0325

這這本書翻譯的很不錯,是一本很經典的書。若您對於行銷真的很有興趣(特別是實務經驗很多的企業主看了會特別有感覺),除了看了當代Kotler的行銷『基本書』之外,這本書算是有點深度的行銷書。看完之後,你應該也不會說行銷就是創意、行銷就是美學,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膚淺言論了!

這是中文版(遠流出版)


附件: 1.Marketing Imagination (英文版)
          2.引爆行銷想像力(中文版)
          3.行銷短視症(一段引自youtube的影音)

行銷不是什麼?

行銷正位於十字路口,可能往下沉淪,
也可能更進化成為一門很專業的實務,
就看行銷人是否尊重這們學問。
太多人談論過行銷是什麼這樣的專題。那行銷又不是什麼?在個人從事行銷的過程中,特別在本土公司裡面,看到許多不甚合格的行銷人員,原因為何?試舉出一些例子,供讀者參考!

因為老闆的姪子或親戚不知道擺到哪裡,就直接丟來行銷部門,感覺做做行銷,拍拍美美的廣告也不錯,只要坐在冷氣房內。(殊不知行銷是一件表面光鮮亮麗,要做對做好要的是一種「怕熱就不要進廚房」的決心)。這種皇親貴族若遇到專業的問題閉嘴還好,若是堅持己見,結果就是長官領導專業,組織成為一言堂。

有的來應徵的人說:因為他們也是消費者,所以能將心比心,一定可以做好這個品牌的行銷。(註:殊不知行銷是一門專業,不是因為你是消費者就可以做好行銷)於是對於「行銷是一門專業」(marketing as a profession)認知不足,不合格的行銷人員越來越多,久而久之,行銷就被人認為是一種花槍,只會做做美美的廣告、促銷。(殊不知行銷要被認為是一門專業就需要有專業的心態與觀念,要有一群專業學習以及心態的從業人員)。專業的行銷是要能講出道理,講求效果的。沒有效果的行銷就不叫做行銷。

行銷不是一堆熱鬧的活動(event),許多用錢堆出來的美麗事務,也不是事業單位超出盈餘後才花花銀子以免明年度目標過高的工具。

行銷是一種有回報、可衡量的投資,而非天馬行空的美麗煙火。行銷要能夠在策略面(strategy)看出市場趨勢,作出選擇後(trade-off)的活動。所以不管行銷資源的大小,要能說出一套讓人相信,讓市場接受的做法,才去決定行銷資金的投入。因此,儘管外部呈現是感性的廣告以及印刷品,本質上是一連串科學理性的過程。

行銷的目標對象不是企業大老闆,也不是行銷人自己,而是你的目標消費者(也就是顧客)。太多的行銷活動都針對滿足大老闆而設計,所以我們可以偶而可以看到有些廣告就針對大老闆的喜好而拍,也常常在大老闆習慣看到的媒體曝光;也常看到行銷人無法跳脫本位主義,只做出自己喜歡卻不合品牌定位的行銷活動,所以品牌定位就會隨著產品經理的更換而再更換一次(品牌定位就是這樣不見的),這就是專業度的不足,殊不知一個好的行銷人員必須擺脫個人喜好,以專業心態去做好不同定位的商品(含服務)。這種品牌定位的模糊或改變常常在實務上發生,所以需要有一套品牌管理的機制(brand management system)讓品牌能與時俱進,而又不會失去原有的定位。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否則我也們不會看到這麼多的品牌都失去了焦點,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這就是我們說的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而不是廣告設計公司所說的品牌(brand),我們稱之為品牌形象(brand image)。

所以若讀者仔細看筆者對於行銷是什麼,行銷不是什麼的定義之後,應該可以知道筆者眼中認知的行銷是一門專業的工夫(profession),不只需要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很重要的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實務經驗。怎麼會是聽過幾門行銷演講就覺得是行銷專家一般的演講呢?筆者真為了這些人的厚顏而感到羞愧之外,更為了行銷這們專業又蒙上陰影而感到心痛與難過。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The end of advertising (廣告已死)

先看看這篇前Coca Cola行銷總監的一段話: (發表在他的書中: The End of Advertising, as we know it, is dead),只有英文版。
But hold on—don’t break out the handkerchiefs and black veils just yet. The end of advertising as we know it is, in fact, a very good thing. Whether we want to admit it or not, the truth is that most advertising today just doesn’t work; it’s a colossal waste of money; and if you don’t pay attention, it could end up destroying your company and your brand. The loud, jump-cut television ads; the endless litany of airport billboards; the pop-up ads you may be swatting away even as you’re reading this—they’re all just noise that your customers are screening out, not taking to heart.

But all is not lost. Indeed, we are at—as I have titled my most recent book—The End of Advertising as We Know It. Next up? The future of advertising.

這段英文在說: 傳統的廣告已經沒用了,只是純粹浪費錢。如果一不小心就會傷害你的品牌。 且吵雜無章的廣告、POP、只會讓你的消費者直接跳過你的廣告?甚至產生厭惡,更不要說會打動他們的心了。

這段話蠻嗆的!對象是廣告公司,且是傳統型的廣告公司。這是這位Coca Cola公司相當有名氣的行銷總監Sergio Zyman對於廣告代理商一貫的口氣以及風格。其實想想有他的道理,因為他對於廣告公司"責之深,愛之切"的關係,才會對廣告公司下這麼強烈的批判。筆者對於廣告公司也覺得可以做的更多更好。這幾年受到大陸市場影響的關係,許多的廣告都跑到對岸,以至於台灣的廣告人才出現了變化,廣告圈漸漸許多人才都跑到大陸去做大案子,大型的廣告。各位讀者可從近年台灣的廣告品質就知道好廣告已經遠離台灣很久了!

筆者有類似的感覺:部分廣告已經變成自圓其說,自己的創意自己高興,沒有考慮到消費者insight是其一,廣告這個工具本身在於這一個互動(interactive)的時代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其二,廣告尤其是所謂電視的媒體(mass media)在網路、公關、等互動式媒體加入後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只想拼命把創意推銷出去的廣告公司似乎很難再生存下去了!廣告公司應該要結合策略思考的的公司,而不是把不擅長的策略自己一手包(因為免費)。也唯有承認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才能起死回生,是嗎?各有所長,各有專業,台灣的行銷專業才能有一點點進步,不再向下沉淪!

廣告公司因應現今的環境,該如何思考轉型呢?值得深思!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顧問的種類

看完柯特勒(Philip Kotler)在他的【行銷是甚麼】一書中提及如何辨別顧問的好壞。他文中提到顧問是從公司的旁觀者角度提供一個由內到外的思考角度,藉以平衡企業習慣由內往外看的習慣。而他提到顧問有三種,科特勒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一個企業主要尋找一個顧問,而他用同一個問題分別問了三個顧問,這三個顧問代表了三個不同典型。企業主問到:「現在幾點?」。

第一個顧問說:「中原標準時間上午九點三十二分十秒」。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想要知道準確,且以事實為根據的答案,第一個顧問就很適合您;第二個顧問說:「你想要幾點?」。所以你如果是一個想聽好聽話的,用來證明您睿智的企業主,而不想聽意見,你就會雇用第二個;第三的顧問說:「你為什麼要知道?」。如果你要原創性的思考,讓問題更加明確,就建議你雇用他。而彼得杜拉克就是屬於第三種顧問,他佯裝無知,老是問一些基本問題。

若你是一個專業服務提供者,想一想你的風格為何?我想第一類型與第二類型可能相當多,他們秉持著顧客需求(顧客要甚麼就給甚麼的基本精神),然而在朝向顧問專業化的時候,有時候觀念的釐清,像是第三類顧問有時反而更重要,更能顯現出你的專業價值。當然這也需要企業主秉持著放空的心態,當你決定要採用顧問的工具介入公司的管理層面,幫忙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能將過去公司的邏輯過分帶入專案的進行,讓第三類的顧問能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檢視公司經營多面向的思考邏輯是否有問題,其實思考邏輯觀念面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到每天實務的執行甚鉅,是無法想像的影響力的,這也就是為何筆者一直強調觀念的重要性,因為現行台灣太過重視行銷的操作技術層面,而忽略的行銷觀念的正確性,也就是有一位作者提到的行銷知識的「原生態」(這也是筆者想表達的)。太多的技巧卻忽略的基本功夫就好像花拳繡腿很多,但馬步只練了幾天就上場了。

總之,回到基本點的思考常常更能給企業更多意想不到的獲得,也是筆者推薦的。試試看回歸行銷的本質去看行銷吧!台灣的行銷(或其他事務,像是食品、政治)都太多裝飾了,但是反而缺乏回歸本質去看,其實回歸本質反而是最珍貴的,是不?